您现在的位置: 福建招生考试网 > 高考 > 高考志愿 > 文章正文
 
如何参考“大小年”现象合理填报高考志愿
2007-5-8 11:48:00 来源:2exam.com整理 【字体:小 大】

  晨报记者王婧

  在研究高校录取比例时,可以发现有些学校的录取比例几年来呈现波浪型态势,前一年录取比例小于1,后一年却远远高于1。这种录取比例呈较大反常的现象,便是“大小年”现象。参考“大年”和“小年”其实对考生填报志愿颇有帮助,记者为此采访了长宁区教育考试中心高招办主任王大东,解读“大小年”现象。

  [独家填报经]

  从“大小年”参考录取比例改变趋势

  据介绍,所谓“大年”就是指某学校或专业在某年内特别火,报考人数特别多,分数线也就水涨船高了,这年就是它的“大年”。而“小年”正好相反,由于报考人数少,分数线降低。

  一般来说,“大年”、“小年”是相隔一年或两年交替出现的。因为如果前一年某校或某专业分数特别高,当年报考的学生会担心不被录取而纷纷改报其他学校或专业,从而导致报考人数减少,分数线降低。而后一年的考生看到这一年分数低,则都集中到这里来,分数线自然又会升高,以此循环往复。

  王大东指出,通常情况下,看“大小年”一看录取比例,比如上海海事大学文科第一批次,2005年的上线一志愿录取比例1.81,是“大年”;2006年却下降到0.75,成为“小年”。二看报考情况。报的人多说明是“大年”,报的人少则是“小年”。三看录取分数。录取分数高说明“大年”,录取分数低则说明是“小年”。

  考生在填报志愿时,可关注“大年”、“小年”的动向,参考几年来这个学校的录取比例的改变趋势,尽量避免去挤太窄的“独木桥”。

  如何参考“大小年”?简单来说,某学校今年若是“大年”,家长、考生往往第二年不会去选择报考,那明年该校极有可能出现“小年”,如果考生家长反其道而行之,则有可能在报考该校时遇上“小年”,从而以相对较低的分数进入理想高校。

  比如同济大学第二批第一志愿理科,2003年由于第一年招生,录取比例只有0.64,到了2004年就上升到4.19,这样一来,考分自然就高上去了。因此对于一些名校去年新设的专业,若去年的文理科录取比例都小于1,那么今年可能会大幅度上升。

  可见,对于那些新办的学校或者新开设的专业,考生在填报志愿时一定要谨慎。同时可以猜测,今年新开设的高校专业,也有可能因为报考人数不多而遇到“小年”,这也是考生填报志愿时可以作为参考的。

  不过王大东指出,参考往年录取分数线填报志愿时,不能单纯看绝对分,而要看录取分数线和每批控制线之间的差值。因为高考试卷的难易程度每年都在变,所以分数高的年份不一定难考,简单地参考往年的绝对分数会误导志愿填报。

  另外,虽然有些学校的录取分数确实会出现“大小年”现象,比如,外地高校“大、小年”较明显的是理科南京大学、中国科大、首都经贸,文科武汉大学、西安外语学院等,但也存在反例。所以不能只参考去年一年的录取分数线,而要参考前3—4年的录取分数线。

  [特别提醒]

  “大小年”只能作为参考

  王大东提醒考生,大小年现象只能视作是一种人为造成的现象,它并不绝对。所以,有实力的人可以赌一把,但没实力的人则不建议依赖于该现象。

  1、有些学校录取比例一直比较平稳。比如,上海高校中除了第二批文科:上外贸、上理工、海事大学之外,本市其他高校本科一志愿录取比例近年一直比较平稳。

  2、有些学校的报考人数在逐年递增。近几年来,有些学校的报考人数一直在上升,录取比例也由此上升,这一现象在第二批、第三批的学校表现得特别明显。比如第二批的上海电力学院的文科录取比例在2001年是0.57,到了2004年已上升到了1.65;第三批的二工大文科的录取比例则从2002年的0.67升高到了2004年的5.50。这说明了学校的办学条件、环境设施在不断进步,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。而南开大学连续4年一志愿录取比例一年比一年高。

  对那些每年录取比例在提高的学校,考生应衡量自己的学习情况,慎重考虑自己的实际学习成绩能否报考,尽量做到要求不要太高。

  3、还有些学校一志愿录取比例不高,但该校录取分数却不低。特别是在第一批次的高校中,尽管有些学校某年的录取比例小于1,但是当它在第二批次录取时就完全可能大大地超过1。比如许多考生喜欢把上海大学列为第二志愿,但是其实上海大学留给第二志愿的计划数并不是很多。由于按照从高分到低分排序来录取,加上报考的人数又多,留给第二志愿的计划数又少,这就必然导致录取的分数会很高。

  所以对于这类学校,考生一定要注意,千万不要以为该校第一志愿招不满,就意味着第二志愿一定能报得上。

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 
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,本网所提供的相关信息请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.
②本网转载的文/图等稿件出于非商业性目的,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在两周内来电联系.
  资料库
·自主招生高校名单截止2007年共59所
·2007年具有成人高等学历招生资格的成人高
·普通本科高校、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励志奖学
·普通本科高校、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申
·普通本科高校、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管
·普通本科高校、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奖学金管
·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
·中国校友会网2007中国最受媒体关注独立学
·2007中国独立学院学费排行榜
·中国校友会网2007年中国独立学院排行榜10
·中国校友会网2007中国最受媒体关注民办大
·中国校友会网2007中国最受媒体关注民办大
·中国校友会网2007中国民办大学学费排行榜
·中国校友会网2007年中国民办大学排行榜10
·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
·截止2007年5月8日具有招生资格的专科/高职
·2007年中国大学排行榜物资资源排行
·2007年中国大学排行榜教师资源排行
·2007年中国大学排行榜学生情况排行
·2007年中国大学排行榜学术成果排行
·2007年中国大学排行榜学术资源排行
·2007年中国大学排行榜声誉排行
·2007年中国大学排行榜综合指标排行
·具有教授或者副教授评审权的高等学校名单
·教育部关于公布2007年普通高等教育高职高
·留学中介服务机构名单(截至2007年3月15日
·厦门市被批准正式成立的民办高校名单
·中央教育部直属6所师范院校名单
·民办高等学校办学管理若干规定
·部分外国语专业单独招生试点高校名单
·香港最佳大学排名公布 港大等位列三甲
·开设港、澳、台、侨学生高考补习班学校名
·开设港、澳、台、华侨学生预科班学校名单
·部分招收华侨、港澳地区及台湾省学生学校
·全球MBA百强榜出炉
·2003-2007年贵州省大学前3名排行
·2003-2007年云南省大学前4名排行
·2003-2007年新疆区大学前3名排行
·2003-2007年甘肃省大学前3名排行
·2003-2007年广西自治区大学前4名排行
·2003-2007年福建省大学前4名排行
·2003-2007年江西省大学前5名排行
·2003-2007年四川省大学前8名排行
·2003-2007年浙江省大学前7名排行
·2003-2007年山东省大学前12名排行
·2003-2007年辽宁省大学前12名排行
·2003-2007年吉林省大学前8名排行
·2003-2007年陕西省大学前10名排行
·2003-2007年江苏省大学前13名排行
·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名单
·2003-2007年湖南省大学前6名排行
·2003-2007年湖北省大学前10名排行
·2003-2007年黑龙江省大学前8名排行
·2003-2007年河南省大学前8名排行
·2003-2007年河北省大学前8名排行
·2003-2007年广东省大学前10名排行
·2003-2007年山西省大学前5名排行
·2003-2007年安徽省大学前8名排行
·2003-2007年山西省大学前5名排行
·2003-2007年上海市大学前10名排行
·2003-2007年北京市大学前20名排行
·福建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名单
·具有推荐保送生资格的外国语中学名单
·2007中国大学排行榜新鲜出炉清华大学连续
·2007中国35所研究型大学综合实力一览表
·2007中国一流大学名单隆重揭幕
·2007中国大学自然科学A等学校
·2007中国大学自然科学A等学校
·2007中国大学医学A等学校
·2007中国大学文学A等学校
·2007中国大学社会科学A等学校
·2007中国大学农学A等学校
·2007中国大学历史学A等学校
·2007中国大学理学A等学校
·2007中国大学经济学A等学校
·2007中国大学教育学A等学校
·2007中国大学管理学A等学校
·2007中国大学工学A等学校
·2007中国大学法学A等学校
·2007中国大学哲学本科A++级专业学校名单